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藤州古城变迁

藤州古城变迁

关键词:古城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藤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tengx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531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藤州古城变迁

  明朝文渊阁大学士解缙在藤州讲学时写了一首流传至今的《藤州即事》:
  绣水东来合郁江,古藤城郭镇南邦。
  山云桥渡飞鸿并,江月楼空乳燕双。
  晴日莺花红帐锦,春来烟柳碧油幢。
  吹箫唤起蛟龙舞,金鸭香焚倒玉缸。
  藤州古城,曾令多少文人墨客心弛神往,赋诗称赞;又令多少商贾借城获利,大发横财;也令无数人民群众因城免劫,安居乐业!
  藤州古城遗址位于浔江与绣江汇合口两岸[即现藤州大桥两边约4平公里范围,藤州镇所在地],水陆交通十分便利,县治在此地,一直成为我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  藤州古城始建何时,已无法考证。《广西通志》记载:“县城在大江之西,二水合流,上有平原,建立城垣,不知所始。”《太平環宇记》、《城邑考》、《统一志》等古籍记载:古藤州在城东隔江水涌街胜概坊。旧城[宋开宝六年(公元973年)以前]在大江之南,绣江之北,即现在的龙母庙址[西江大桥南端]。
  晋穆帝升平五年(公元361年),设镡津县(属永平郡)。唐乾元元年(758年),县衙设在水涌街(藤州镇今胜西村),当时构筑有城墙,周长500丈,由于兵燹频繁,城墙崩塌。
  五代时期,知县就有迁移县衙的意图,后汉末年(公元950年)知县按照一位地理名师指点,开辟河西蜈蚣地为县衙,由于人力不足,而且雇工不拢,拖至后周一段时间(公元951-960)停工了。
  北宋开宝六年(公元973年),当时北流河口面宽3丈余,河深丈余,两岸大树参天,枝叶互相衔接。一晚子时,艄公发现有一条粗大的红藤在河面浮起,阻碍渔船出入河面,渔民泊近藤边,卯时红藤不见踪迹了。几天后的一个晚上,发现生长有黑毛的粗大蚂蚁啣着大米从红藤成群结队,有序的爬过河西。知县闻之,天亮派员随蚂蚁踪迹追寻,发现蚂蚁贮米在苏坟附近(即今县府地址),这是蜈蚣地的颈部。知县将这一情况向上级报告,上级派员到实地调查,商户纷纷反映每年大米亏空一千多斤,证实是蚂蚁搬迁过河去了。
州府派一位地理名师勘探蜈蚣地,摆下罗庚测向,认为县衙搬到河西蜈蚣地更好,并测定县衙的位置向南背北,座正苏坟地方,决定以千亩良田换苏坟搬迁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元朝至顺三年(1332)知州文魁监于盗贼猖狂,将镡津原有围墙重修城墙,周长330丈,高1丈3尺,并在黄冲河建桥一座,竖碑刻“下步桥头,下马进城”的规定,人们便称此桥是“下步桥”。
  元朝末年(1368)河西蜈蚣地基本开辟完成,县衙正式搬迁到蜈蚣地办公,县府号召村民到县城开垦荒地,谁开谁占。有钱者雇工开辟为房地、商业地,贫者开辟作菜地、种养地,由于当时各村民众聚集较多,县衙划定房地、商业地、菜地、种养地的范围和行走通道,将道路县衙左右两傍取名为“米仓角”, 当时县衙时拴马的小丘顶称为“马屎堆”(今县招),驿站通讯就按东门、南门、西门、北门、米仓角、马屎堆的称号投送的。
  在划定开辟范围时,知县指定县衙对南的地方(即今登俊街)由苏家开辟,其他村民不得占用。
  从开辟蜈蚣地到明朝已 517年了,当时村民到县城生活的仅是1660多人,由于盗贼不断骚乱,明宣德二年(1427)义军多次起义,当时以木栅围绕县城,木栅多次被推毁。
明灭顺四年(1460)义军又将木栅推毁,次年(1461)知县谢弦复向桂州(当时省府)请示,批准以砌墙防御。
  都御史韩雍派技师曹同来藤州勘察,作出建城图纸并拟出建城工程计划。
  规定绕城一周,长360丈,高2丈,阔1.2丈,城楼高4丈。城楼以火砖砌,每楼有通道,互设瞧楼,其中:瞧楼十三个、串楼360间(每丈一个)。
  明天顺五年(1461)五月,泥水匠开工建城墙、分两组砌墙,一组从车门向南伸延、一组从东门向北伸延,向南一组砌到虾蚜冲(今朱砂井)基础时,汶水长流,坭瘀积,施工困难,曹同主张以大石填塞解问题。
  半年后,一个神奇的公鸡在附近的山上啼叫,吵醒了正在酣睡的民工,大家广纷纷议论说:“公鸡的叫喊声在山上的,也许不是居民住户的。”“居民住户饲养的公鸡,那有这么高啼大叫?”喔喔咕!喔喔咕!“好像在耳旁啼叫一样!”雄亮声音不断的啼叫。当地居民也同样听闻公鸡的鸣叫,而且是在每天的寅时一刻,卯时听不闻了。此况反映到县大人耳杂,知县派兵到山查考,士兵只闻鸡啼的叫声,看不见,摸不着。回来向知县报告,知县大人谢弦复也感到惊奇!
  当年十一月起,在杉木冲高山顶升起一支形似蜡烛的火光,光焰直冒天空,火光能照亮全城,居民纷纷焚香祝愿,祈盼苍天保佑平安,祈祷县城顺利建成!
  神奇的火光确是神奇,每天晚上八时升起火焰,十时熄灭,持续两年!由于蜡烛光亮的照明,民工劳动减少工伤事故,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建造城墙、建楼的任务。知县谢弦复杀猪、杀鸡庆贺民工提前完成任务,共并晏请御史韩雍大人、曹同技师和监工侍卫等人共饮,席上议论神奇的公鸡和神奇的蜡烛火光,谢弦复把附近鸡鸣的山取名为“鸡喔山”,把光焰升起的杉木冲高山称为“通天烛”。
  关于四城门的的座向是由桂州(即当时省府)一位地理名师测定的。
  东门称“通津”(指定镡津县城)
  西门称“永安”(指大西向永安社原日冯京求学地方,外贸局)
  南门称“迎恩”(批登俊桥是皇上御赐的)
  北门称“供辰”(指水路白沙)
  城墙、城楼建成三年后,义军频起,社会秩序混乱。明成化三年(1466)义军首领候大狗率众300余人攻打县城,他们训练一批勇士、手戴铁钩、脚着钉鞋,能爬上城楼,也训练一批爆炸手,自制火药,塞入竹筒、茶壶、茶煲、酒埕等缸瓦器具,以沙纸为引,作为战斗攻城的武器。
  候大狗派人侦探县城建筑工程,发现城门以四寸厚的木方为门,不易冲破,城墙高2丈,城楼高4丈,还有通道,睢楼串楼,考虑东门和西门较为易攻,将人马分为两队,一队攻东门,另一队攻西门,先用火药爆炸,让烟雾笼罩,朦蔽眼睛,爬墙进攻之。
  候大狗用兵计策果然有效,他们先进攻西门,然后夹攻东门、西门和东城楼被义军攻破了,推毁城楼,守卫东门的将军许骥被迫退下,在东门内开展巷战,士兵奋勇杀敌,虽然保卫了县衙,但许骥将军战死在东门,尸体埋葬在北门内的城墙中(今新华书店后座)。州府闻讯后,连夜派兵支援,候大狗不明人数,担心被困,立即下令退尖峰顶去(垠南与马地之间)。
  自从候大狗攻毁城楼后,御史韩雍想出一计,在城墙外掘挖一条护城河,确保城墙安全。
知县谢弦复征来民工120人,从迎恩门(南门)至永安门(西门)掘挖阔三丈,深七尺的储水渠道,并在桂州运来两樽生铁铸造的火药炮,分别安装在东门、西门,日夜派兵在城楼看守、监视义军的偷袭和盗贼的扰乱,以后社会治安平静了。
  清康熙时代,护城河落入苏家手中,分华光塘、笋塘、猪红塘、荔枝塘。
  解放后拆街扩道,路面铺上混合土,1959年7月,扩大水巷口十字通道,两旁商户住户搬迁拆除,宽12米,路面填土铺成街道,由水巷直通礼堂、医院、公安局了(今登俊路)。
藤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      周云   2007.9.21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宏福大厦1007室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